乐人乐事 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 ——佛尔曼

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是谁?也许杜普蕾、斯塔克、富尼埃……都各有拥趸;资深一点的乐友也许会提出罗斯特洛波维奇;更资深一些、听过单声道老录音的, 可能会说是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1876-1973)。但是当卡萨尔斯本人被问及他最钦佩的大提琴家时,他提出的是图1中这位——佛尔曼。

Emanuel Feuermann (1902-1942)出生于今乌克兰西部的Kolomyja, 离这几天新闻里经常提到的利沃夫(Lviv)不远。但在佛尔曼出生时, Kolomyja所在的加里西亚(Galicia)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利沃夫那时叫Lemberg。佛尔曼11岁就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起演出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27 岁就成了柏林音乐学院(Musikhochschule)教授。作为犹太人, 他被1933年上台的纳粹德国政府免去教授职务,不得不先后移居英国和美国。他与海菲茨和鲁宾斯坦组成了钢琴三重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合啊!鲁宾斯坦公开说佛尔曼是比卡萨尔斯更优秀的大提琴家;海菲茨说佛尔曼这样的天才100年才能出一个。1942年, 由于痔疮手术后的并发症,佛尔曼在美国去世,年仅39岁。为他抬棺的阵容简直是音乐家中的顶级阵容:钢琴家施纳贝尔和瑟金、小提琴家胡贝尔曼和埃尔曼、指挥家塞尔、奥曼迪和托斯卡尼尼。顺便说一句,这些人,加上上面的鲁宾斯坦和海菲茨, 除托斯卡尼尼以外,全都是犹太人。据说托斯卡尼尼在葬礼上痛哭失声,喊道:“这是谋杀!”

由于英年早逝,佛尔曼留下的录音不多。除了图6这套4张CD专辑以外,我还有幸拥有海菲茨与佛尔曼合作的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录音(图2);我个人认为,从小提琴和大提琴势均力敌并且都出神入化的程度上,只有蒂博与卡萨尔斯的录音能与之匹敌。

佛尔曼死后,海菲茨又过了七年才找到新的大提琴搭档——图3中的皮亚季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 1903-1976)。他们俩与鲁宾斯坦组成的三重奏组合被称为“百万美元三重奏”(Million Dollar Trio)。皮亚季戈尔斯基与海菲茨留下了不少录音, 其中大部分收录在图5这套我有幸拥有的21CD专辑中。但是在听过这两人合作的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又见图4的单张CD)后, 我个人认为, 至少在这个曲子中, 佛尔曼比皮亚季戈尔斯基在气势上更能与海菲茨匹敌。

皮亚季戈尔斯基也是犹太人, 而且出生地Ekaterinoslav(现名Dnipro)也在乌克兰, 是现在乌克兰的第四大城市。但是, 在皮亚季戈尔斯基出生时,位于第聂伯河上的Dnipro是沙皇俄国的领地。因此皮亚季戈尔斯基上的是莫斯科音乐学院,并且在“十月革命”后当上了莫斯科大剧院(The Bolshoi)的大提琴首席。然而,他却是躲在运牲畜的货车车厢里离开苏联的。

两位犹太人音乐家,出生地原来分属两国,现在同属乌克兰。中文Wikipedia和百度分别称佛尔曼(富尔曼、费尔曼)为“成名于美国的奥地利大提琴家”和“奥地利裔美国大提琴家”;而称皮亚季戈尔斯基为“俄罗斯裔美国大提琴家”和“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如果他俩穿越到今天,会不会发现自己各处于一条无形的界线的两边呢?

图8这位很有影星范的钢琴家是豪尔赫·博列(Jorge Bolet, 1914-1990)。我上大学时就听过他弹肖邦24首前奏曲的盒带,被他华丽的音色迷住了。工作以后第一次去美国,就买了一套双张他弹的李斯特作品(图9),回家以后才发现CD盒里有一张CD是错的;再联系那家唱片店(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一家Tower Records), 一直石沉大海、沓无回音, 后来只得又买了一套。

不过,我以前不知道博列的职业生涯其实还是相当坎坷的。他出生在古巴哈瓦那,13岁就被美国费城的Curtis音乐学院录取, 19岁就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按说有这样的起点,博列的钢琴家生涯应该一帆风顺;但事实上在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博列一直基本默默无闻,差不多总是被列为“二流”钢琴家;他经常给一些更有名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哈斯基尔、阿劳、切尔卡斯基、甚至比他小28岁的波利尼)作“替补”, 原因是他脾气特好、随叫随到!他自己曾说,因为演奏家生涯一直不见突破,他曾经认真考虑过去当摄影师或者去推销鞋子。

现在看来,博列的不顺部分与他自己的选择有关,部分则可能是因为运气。二战爆发后,他辞去Curtis音乐学院的教职,参加了古巴军队, 后来又转入美军、1946年才退役。1951年, 博列得到指挥大师库塞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的邀请, 与后者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库塞维茨基的地位,完全可能使博列一举成名;不幸的是演出还未举行,库塞维茨基就去世了。

这种坏运气在博列身上发生居然还不只一次:1960年,另一位指挥大师米特洛普罗斯(Dmitri Mitropoulos)邀请博列在下一个演出季与他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但是在演出季开始前不久,米特洛普罗斯也因病去世了!

1970年,已经56岁的博列终于得到了RCA唱片公司的合同;正当他的录音事业蒸蒸日上时,唱片公司经理换人,新经理上任后马上解除了与博列的合同,替代博列的是图11这位——比博列年轻整整40岁的比利时钢琴家Tedd Joselson。直到1976年与英国Decca唱片公司签约, 博列才终于有了全世界音乐爱好者欣赏他灿烂辉煌的技术和高贵典雅气质的机会。然而一些听过他现场演奏的人说, Decca这些录音(图10这套9张CD的专辑只收录了一部分)不能反映他黄金时期的水平, 毕竟他当时已经年过六旬。1990年博列去世, 公开报道的死因是心脏病, 但据Decca这套专辑说明书的说法,其实他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 图7:这套CD收录了博列50年代在两家小唱片公司出的4张大唱片(LP)的内容

图7这套英国Appian唱片公司的双张CD, 收录的是博列50年代在两家小唱片公司出的4张大唱片(LP)的内容。其中Boston公司的两张LP(CD 1), 一张是三位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阿尔贝尼斯和格拉纳多斯以及古巴作曲家莱库奥纳(Ernesto Lecuona)的作品, 另一张则是一些博列喜爱的“返场”作品。Remington公司的两张LP(CD 2), 则收录了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后者博列虽然未能与库塞维茨基合作, 但仍然是此曲的第一个录音。听上去这是一首辉煌的“超技”协奏曲。

顺便说一下, 图11这套RCA公司6 CD专辑的第一张,也收录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我听完以后不得不承认,Tedd Joselson如今的名气可能没有博列那么大,但在这首曲子里表现出的技术和忘我激情,在我听来不亚于博列。而奥曼迪指挥的费城管弦乐团,整体水平比Thor Johnson指挥的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听上去要高一截,当然这也可能是1974年立体声录音的加分。而同一张CD上收录的柴可夫斯基“一钢”则是我听过的版本中坚实的力度与抒情性结合得最好的录音之一。

谁知道呢,也许RCA唱片公司那位经理的选择不是全无道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