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俄军

第二次车臣战争是俄军为彻底铲除车臣民族分裂势力、坚决维护联邦统一而再次发起的一场、反恐怖战争。战争自1999年9月开始,至2002年7月主要作战行动基本结束,历时近3年,基本肃清了车臣境内的非法武装,建立了车臣新政权,取得了车臣战争的重大胜利。

第一次车臣战争未从根本上解决车臣问题,车臣分裂势力始终未放弃独立的立场和企图,俄政府多次与之谈判均告破裂,双方关系日趋紧张。1999年8月,维持了3年相对平静的车臣局势再度恶化,车臣非法武装侵入俄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接连制造多起边境件,企图以武、以恐谋独,达到将整个北高加索地区从俄联邦分裂出去,建立“独立的国家”的政治目的。在遭到俄军沉重打击后,车臣非法武装又在莫斯科等地连续制造7起恐怖爆炸事件,造成近300人丧生,千余人受伤。当非法武装在达吉斯坦制造分裂活动,以及在莫斯科等地制造恐怖活动时,俄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定下以军事行动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坚决主张以武力消灭非法武装,彻底铲除北高地区恐怖暴力活动与民族分裂活动的策源地,维护联邦统一和北高地区稳定。

1999年8月初,当非法武装突然攻占达吉斯坦部分地区后,俄军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掌握其行动情况,并加强战备工作。俄政府做出武力消灭非法武装的决定后,俄武装力量和其他强力部门在“反恐怖行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立即展开战前各项准备工作。

(一)迅速准确搜集战场情报。为全面细致地掌握非法武装活动情况,俄军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建立了天、空、陆、电一体化的侦察监视网。其中,担负车臣战场侦察任务的2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率在1米以下,每天可对车臣战区进行2次侦察,能够及时向地面部队传送非法武装的目标数据。俄空军出动了A-50空中预警机,安-30B、米格-25PB和苏-24MP等型战术侦察机进行航空侦察。俄军还派出大量地面侦察分队,对车臣境内实施地面侦察。针对非法武装装备有大量先进的无线电台等情况,俄军还运用“织女星”等无线电技术侦察系统,严密监控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无线电通话情况。通过以上手段,俄军战前基本掌握了非法武装的各种情况,为全面展开战争行动提供了充分的情报保障。

(二)明确战场管理规定。战前,俄军全面加强了部队管理,并向参战部队明确了有关战场管理的规定。内务部及时向前线官兵下发了《战场生存手册》,要求官兵在战场上应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是:“要主动帮助饥寒交迫的平民,要主动帮助受伤的老百姓,要主动帮助妇女、儿童和老人”。目的是“将使你赢得当地人更大的信任,能让他们相信你是在为保护他们而战斗。你的热心帮助将增加自己的朋友,减少我们的敌人”。“三不要”是:“一不要随便与当地人建立过于密切的关系,不要轻易相信当地人,防人之心不可无”;“二不要与当地的姑娘、小伙子们约会”;“三不要对当地人鲁莽行事”,“就算当地人态度蛮横粗鲁也不要轻易被对方激怒,因为你的残忍和粗暴只会增加自己的敌人!”

(三)周密组织联合后勤保障。战前,俄国防部总后勤部与内务部、边防军的后勤部联合组建了“联合后勤指挥中心”,统一负责各强力部门所属部队的后勤保障,协调解决联合保障中出现的问题。国防部总后勤部成立由后勤各总部(总给养部、总被装部、总火箭燃料与油料部、总军事卫生部等)和海军、空军等参战军兵种后勤总部组成的后勤联合指挥机构,即“总部临时指挥组”,下设物资、卫勤、运输等指挥小组,并在各作战集团和北高加索军区后勤部派设代表,用以统一指挥各军兵种后勤行动,协调联合作战中的后勤保障。

第一阶段(1999年9月17日至10月15日):攻占车臣北部地区,建立安全区。9月17日起,俄军航空兵和炮兵对车臣全境的非法武装军事基地和重要设施连续实施了14天的密集火力突击,并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连续实施导弹突击。10月1日,俄联邦北高加索军队联合集群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的掩护下,兵分三路,从达吉斯坦、印古什和斯塔夫罗波尔突入车臣境内,对车臣非法武装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当日上午,俄军北部集团在布尔加科夫中将指挥下,首先攻占车臣北部的博罗兹季诺夫斯卡村,随后继续南下,相继攻占了伊谢尔斯基、谢尔科夫斯卡娅等村庄。与此同时,沙马诺夫少将指挥的西部集团攻占了格罗兹尼西北部捷列克山脉的格拉格尔斯克居民区和500.8高地。

第二阶段(10月16日至12月3日):夺占要地,封锁格罗兹尼。10月16日,俄军出动苏-24轰炸机、苏-25强击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对格罗兹尼、古杰尔梅斯、阿尔贡等城市实施持续轰炸和突击。21日,俄北部集团渡过捷列克河,向河右岸纵深地区推进,次日攻占了格罗兹尼以北的托尔斯泰—尤尔特镇。西部集团于23日控制了车臣—印古什行政边界,有效防止了车臣非法武装潜入印古什共和国及俄联邦其它地区进行恐怖活动的危险。由特罗舍夫中将指挥的东部集团逼近古杰尔梅斯,加紧攻城准备。

与此同时,俄军在车臣南部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布雷行动,以防止外国雇佣军支援车臣武装和向车臣境内运送武器弹药。至11月1日,俄军已从北、东、西三面形成了对格罗兹尼的封锁。11月6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提出愿与俄政府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俄政府断然拒绝马斯哈多夫的要求,强调要坚决彻底地剿灭非法武装。在被围困10余天后,古杰尔梅斯守敌丧失了抵抗意志,部分守敌阵前倒戈,其余大部弃城南逃。

第三阶段(1999年12月4日至2000年2月6日):解放格罗兹尼。西部集团在攻占格罗兹尼西南部的阿奇霍伊—马尔坦和萨马什基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攻打格市南郊的阿尔汗—尤尔特,另一路向南协助东部集团于8日攻克了格市西南部重镇乌鲁斯—马尔坦和巴穆特镇。12月9日,俄军包围了车臣非法武装的最后一个据点——距格市东南23公里处的重镇沙利。俄军空降兵同时在车臣—格鲁吉亚边境地区突然实施空降,夺占了沙利通往格鲁吉亚边界的重要桥梁和道路,切断了沙利守敌的退路。至此,俄军完全控制了格罗兹尼外围的4座城镇及通往外部的交通要道。12月25日凌晨,布尔加科夫指挥的北部集团对格罗兹尼发起总攻。

首先由熟悉格市情况的车臣前反对派领导人甘塔米罗夫率领的600多名车臣民兵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攻入城区。2000年1月17日,俄军恢复了对格市的攻击。1月31日,俄军攻占格罗兹尼市中心的米努特卡广场,为最后解放格罗兹尼奠定了基础。2月1日深夜,约3000名车臣武装分子以小股分散方式突围。俄军设置伏击圈,歼灭突围敌军大部。2月6日,俄军解放格罗兹尼,控制了车臣90%的领土,取得了车臣战争的决定性胜利。2月7日,俄国防部宣布,在此次军事行动中,联邦军队阵亡1120人、伤3180人,共歼敌1万余人。

第四阶段(2000年2月11日至2002年7月):南部山区剿匪行动。俄军解放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后,重新组建了以空降兵为主的南部集团,主要遂行封锁车臣与格鲁吉亚行政边界及在南部山区实施剿匪作战等任务。2月11日,在车臣南部山区的剿匪行动全面展开。俄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将5000-7000余名非法武装压缩在阿尔贡峡谷内,并控制了所有制高点。29日,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哈塔卜率领约2500名武装分子企图从阿尔贡峡谷东部的狭窄山地通道突围,遭遇俄军空降兵侦察分队堵截。

经3天激战,俄空降兵分队90名官兵战斗到最后6人,歼敌400余人。在俄军严密清剿下,车臣非法武装遭到沉重打击,难以组织有效抵抗。2002年7月,俄军开始从车臣撤出,将清剿任务交给内卫部队,第二次车臣战争主要战事基本结束。

在此次车臣军事行动中,俄军在军事斗争准备、作战指挥、兵力兵器运用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战前进行充分作战准备。第一次车臣战争后,俄军把打击非法武装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不断加强各项准备。一是明确任务,密切协同。规定北高加索军区以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军事组织为主要作战对象,负责对战区所有军事力量实施统一指挥。该军区连续两年在北高加索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研究制定军队、内卫部队、边防军协同作战的原则与方案。

二是掌握敌情,研究战法。俄军利用各种侦察手段基本掌握了车臣非法武装的活动规律、兵力部署、武器装备、重要军事设施和无线电频率等情况。战区部队重点演练反游击战、山地战和城市巷战等科目,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战术原则。三是调整部署,改善装备。将有作战经验的部队调往北高加索军区,增加常备部队和特种部队的比重,为其配备适于特种作战的技术兵器和侦察器材,使北高加索军区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二)制定正确的作战指导方针。俄军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轻敌冒进的教训及北约空袭南联盟的作战经验,采取了火力打击与封锁围堵相结合,航空兵、炮兵突击与地面部队特种作战相结合,消灭敌有生力量与破坏敌生存能力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方针。一是注重空中打击。俄航空兵担负了约80%的火力打击任务。军事行动初期,连续对敌实施了14天的空中打击。在尔后的行动中注意充分发挥航空兵火力突击作用。二是实施封锁合围。俄军首先封锁了车臣与达吉斯坦、北奥塞梯等行政区及格鲁吉亚边界,切断车臣与外部的联系;尔后在其周围建立安全区,构成三道具有一定纵深和密度的防线。行动中,俄军基本贯彻了“稳打稳扎”的原则。机械化部队每日推进10-15公里,每攻占一地,立即巩固阵地、建立政权、安置难民,尔后再继续推进。

三是突出特种作战。俄军在地面行动中主要使用空降兵、特警、海军陆战队组成侦察破坏群和侦察袭击支队,用于攻占要地、遂行战场侦察和拘捕非法武装头目。四是杀伤敌有生力量。俄军将消灭非法武装有生力量作为首要任务,并将车臣非法武装基地作为重点打击目标,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和炮兵远程火力突击,基本瘫痪了非法武装的指挥、通信和后勤保障系统。

(三)组建联合军队集群实施统一指挥。此次出兵车臣前,俄军成立了北高加索联合军队集群,赋予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卡赞采夫前线总指挥权,统一指挥参战的国防部、内务部、紧急情况部、边防总局、安全总局及民兵等兵力,制定了周密的联合作战方案,并给予前线指挥员较大的战场自主权,从而避免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出现的指挥混乱、协同不力的局面。

此外,俄军使用先进的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协同通信网,大大提高了地面部队与航空兵、正规部队与其它强力部门部队间的协同效率,保证了集群指挥部的作战命令能够及时、可靠和准确地传达。作战行动中,俄军主力担负歼灭非法武装的正面突击任务,内卫、边防、安全和民兵等部队则主要担负清理战场、恢复秩序、封锁边境等任务。各种参战力量在北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严格按照任务分工,围绕统一作战目的遂行各自的战斗任务,充分发挥了联合作战的整体效能。

(四)注重发挥远程打击力量威力。俄军在此次作战中充分发挥航空兵和炮兵的作用,增强了打击效果,并减少了附带毁伤。参加车臣行动的俄航空兵部队组成了北高加索联合航空兵集团,内设司令部和作战指挥中心,加强了集中统一指挥。

俄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特点是:不大规模使用航空兵,不实施密集火力突击,而是小批次、多方向和不间断地出动航空兵,多采取双机编队,使用炸弹和导弹连续对敌支撑点和火力点实施精确打击。为提高空中打击精度,减少对平民造成的附带损伤,俄军航空兵在对敌目标突击之前,反复进行周密侦察,通常是先实施地面侦察,尔后使用无人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最后还要出动侦察机、直升机实施补充侦察,直到确已查明目标性质后再实施打击。作战过程中,俄军还大量使用战役战术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对车臣武装的基地和通信、交通设施进行远程打击,最大限度削弱非法武装的抵抗能力,为地面部队推进创造了条件。

(五)全面夺取制信息权。俄军加强情报侦察,有针对性地在车臣地区增设情报站点,派遣精干谍报人员打入车臣武装内部。加强战场监视,综合运用卫星、空中预警机、有人和无人侦察机等各种侦察设备,加强对战场态势的监视和感知。加强电子干扰,运用电子战飞机对车臣武装的防空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实施干扰,破坏其指挥和通信。此外,俄军还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成立了北高加索反恐怖行动临时新闻中心,负责全面管控战争情况报道,加强新闻监管,从而牢牢掌握了战场制信息权。

(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配合军事行动。俄政府吸取第一次车臣战争过分依靠武力、陷入内外孤立的教训,此次行动中注重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政治上,宣布车臣当局为非法政权、其军事组织为非法武装和恐怖组织,为俄动武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积极与国家杜马及主要政党协调立场、统一意志;运用传媒大造反恐怖舆论,争取民心、激励士气。经济上,摧毁非法武装的重要经济目标,断水、断电、断粮、断燃料,挤压非法武装的生存空间,造成敌军心动摇、内部分化;在解放区重建政权、开辟经济示范区,争取车臣民心。

外交上,坚持主权原则,开展外交攻势,慎防外部干预;重点做独联体和国家的工作,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加强国际反恐怖合作,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压力。此外,俄军还实施积极的心理战,宣布对非法武装中罪行较轻的人员实行特赦,动摇瓦解敌方军心斗志。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为军事行动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俄军打击车臣地区分裂势力、坚决维护联邦统一的经验教训,对我未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独促统和反恐维稳等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打击分裂势力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与第一次车臣战争相比,俄在此次战争中面临巨大的政治、外交压力。为彻底解决车臣问题,俄高层决心坚决而果断,普京斩钉截铁回绝了谈判的可能,俄军包括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高级将领均一致表示要“全歼车臣境内一切匪徒”、“彻底铲除滋生的土壤”,参战部队协调一致,军事与政治、外交、经济及舆论宣传等密切配合,形成了团结一心的强大合力,为彻底解决车臣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强化军事斗争的战略指导。俄与分裂势力作斗争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打击分裂势力的武装暴力活动时必须立场坚定、意志统一、行动果断、目的明确。任何姑息纵容、行动迟缓、决策软弱都必将酿成大祸。一旦出现动乱端倪必须果断决策,必要时断然采取军事措施,务必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我应把作战准备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适当加强反边境渗透、反恐怖作战、反暴(骚)乱、军事威慑等军事斗争的行动预案研究,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

(三)加强行动的统一指挥和力量协同。俄军此次车臣作战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付国内武装叛乱需要所有参战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在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行动上,需要各层次、各环节密切协同,尤其要加强正规军与内卫、边防、后备力量之间的协同,发挥整体威力。为此,我应积极深化作战指挥体制改革,加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设,战时统一指挥军队、武警、公安、民兵等参战兵力,提高战区部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四)重视民族问题敏感区域侦察情报手段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关侦察手段建设,加强动乱隐患地区的情报搜集工作,更多地打入分裂组织内部,充分发挥民兵情报信息网的作用,加大技术侦察力度,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情报交流,及时掌握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动向,努力做到“看紧盯死”,为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情报保障。

(五)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配合军事行动。由于民族分裂活动多具有一定的外部背景,且多发生在边境民族地区或政治敏感地区,处理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事态升级或失控,引发外部干涉。因此,在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时,应注重运用综合手段,形成制敌合力。政治上,应立场鲜明,坚持主权原则,坚决顶住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涉;加强对媒体的控制,杜绝反面宣传,统一全民意志。经济上,实施严格的区域封锁,防敌从外部获取支援,制造其生存危机。外交上,努力做好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工作,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开展反恐怖国际合作,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