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好书_资本主义_研究_经济

收入的文章考察了欧洲、美国、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地区的金融、劳动、商业和企业等关键问题,对相关研究领域提出了新颖的见解

本书的出版代表着一种重要学术转向,即“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史学概念重新受到学者重视,同时也表明全球的历史学家对新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的挑战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思考和想象,即如何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和更为丰富的材料和视角重新研究和解读资本主义的历史。

如果我们同意把资本主义看作一个核心的分析工具,我们将能找到通向一个悠久的和几乎被边缘化的思想和研究传统,这个传统可能会增进我们研究历史中的危机、变迁和经济作用的资源。由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包括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历史,它也将促使我们关注文明史的根本问题,探讨人类社会的状况。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本书分别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的农业、工矿业、商业及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导因与文化根源,超越了前人的思想深度,对于我们现在探讨现代化的条件、前提、模式与道路,比较东西方文化,均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总体史”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探讨并比较15—18世纪之间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口、食、衣、住、行、能源、器物、技术、货币、城市等等与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事物,从副标题“可能与不可能”,可看出作者讲述了这些基本的物质世界是进一步讨论其他经济问题的基础。

基于上一册物质世界的基础,作者开始讨论比较资本主义发达之前,世界各地区的地区商业、各种层次类型的市场、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

相较于前两卷都是讲述一个长时段中的静态结构,本卷开始讲述一个线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如何一步步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影响全世界。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经典之作。在书中,亚当•斯密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首次提出完整的商品价值决定论,并将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本书为之后的全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斯密对经济自由的论证和阐述,影响了之后三百多年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书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作者将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两种类型,认为西欧封建社会的体制是刚性体制,而在这种刚性体制下出现了体制外的异已力量和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从而导致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共6卷8册,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史系列著作的文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先生的《希腊古代经济史》《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研究了西方文明世界经济的几乎全部发展过程。此外,还收入了厉先生在经济史领域论文的合集《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本文集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史领域研究的脉络和思想。

本书是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制度形态问题。分为五篇:马克思的学说、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社会主义行得通吗、社会主义与民主、各社会主义政党史略。

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专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的提出了“创新理论”,并把创新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周期,创新与企业家紧密相联,由此而轰动了西方经济学界,并且至今享有盛誉。

康芒斯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本书是其主要著作之一。作者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学解释出发,得出了法律居先于经济的论断,即作为所有权的转移的“交易关系”先于作为“物质的转移”的交换关系而存在。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应该先于法院,是法院保护了资本主义法制的胜利,破坏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并为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廓清了道路。

制度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初叶的美国。这时美国在世界工业产量上已占首位,并且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同时,正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得最为露骨,工人运动日益展开。为了欺骗人民,垄断资本主义需要为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粉饰,并寻找医治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制度学派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本书为西方激进经济学派和所谓“新马克思主义”在基础经济理论方面的一部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明确声称他的意图就是试图“借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吸收凯恩斯、卡莱茨基和斯拉法等人的理论,建立一种所谓新的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不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问题的新概念,即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书涉及当代西方各种经济流派较广,对全面了解西方经济理论思潮,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参考价值。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本书的发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凯恩斯革命”。其中心思想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因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而利率、工资、价格等因素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这一理论为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奠定了基础,以其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理论”,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作者通过对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的研究,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签约问题(合同、企业行为)。这一研究是跨学科进行的,涉及经济学、法学及组织理论,方法是进行制度比较。作者对此前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吸收,综合鉴别,终于成就这一集大成的重要著作,并为人们理解签约关系,纵向一体化,工会及反垄断法等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南。

作者写作的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历了深刻变化,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他在本书中基本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新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庇古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能存在若干资本主义工业。他用了较大的篇幅来比较两种社会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劣。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源的分配上虽然由于垄断和竞争的存在可能会有分配不当的倾向,但市场利率这个自然的工具必定会发生作用,从而导致理想的分配结果,而社会主义由于没有市场所决定的利率,要想维持对资源的理想分配是非常困难的。

针对失业问题,他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很少失业,是因为它处于“投资之大超乎寻常”的时期,这样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在“正常的时候”,社会主义并不能消灭失业现象。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失业现象,主要是由于在现代世界中,货币工资标准是具有刚性的,不能轻易升降,这降低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平均就业人数。

本书是一本比较经济学著作。比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各种经济类型和现象,并从中探讨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作者在本书中把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分为三类,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欠发达经济。该书从经济组织、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三个方面对这三类经济做了仔细的分析比较。

英美式股东资本主义主张“公司属于股东”,强调短期利润,无视中长期投资,剥夺了公司的资金和研发能力,损害了员工利益。这一模式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正是造成金融泡沫和贫富差距加大的罪魁祸首。日本知名企业家、日本内阁特别顾问原丈人先生从日本的经营文化出发,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公益”资本主义的理念,并详细解释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公益”资本主义主张,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为与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者、员工、客户、顾客、股东、地域社会、环境和地球作出贡献。作者在经营实例的对比分析和批判中,提出了有关“公益”资本主义的十二点建议,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规划蓝图,展示了“公益”资本主义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可能性。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